今天时间:
简体  |   繁体
讲述|春英:我从新疆来

日期:2022/06/28

个人简介


张宇鑫 摄

春英,女,锡伯族,1932年出生于新疆伊犁。195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蹈运动干部训练班。1954年进入中央民族歌舞团,1956年入党。曾任舞蹈演员、舞蹈队副队长、舞蹈编导。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多年来到锡伯族自治县做了许多辅导与创作工作,为发掘和整理锡伯族传统舞蹈做出了贡献。


从新疆到北京,最爱民族舞

我是1950年底从新疆来到北京的。到北京后,我在中央戏剧学院学习,老师是吴晓邦。他后来是中央民族歌舞团的第一任团长。1952年7月,我毕业后留校,成为当时全新疆第一个舞蹈专业大专生。

1952年9月,中央民族歌舞团(当时为中央民族学院文工团)成立。不久后,吴晓邦老师带我和另外几个同学参加了中央民族歌舞团西南工作队,把我编入演出队并担任新疆组的组长。我们深入西南民族地区采风演出,宣传民族政策,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

1953年回京后,我被安排去西北艺术学院,帮助著名舞蹈家康巴尔汉整理舞蹈教材。半年时间,共同整理出第一部维吾尔族舞蹈教材。

1954年1月,在吴老师的建议下,我参加了北京舞蹈学校教员训练班(当年只培养40个人)的考试,并考入外国代表性民间舞班,由苏联专家授课,毕业后留校。1954年9月,新中国第一所专业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院前身)成立,我成为第一批教员之一,教外国代表性民间舞。

但是我一直喜欢的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想从事的也是民族舞编导。于是1954年底,我打报告申请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从事演出和编导工作。

来歌舞团后,我担任过独舞、领舞、集体舞演员,还兼职教过外国代表性民间舞课和新疆民族舞课。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此后,我表演和编导过许多民族舞蹈,主要有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哈萨克族、锡伯族等民族的舞蹈,锡伯族的尤其多,如《送烟袋》《猎人的欢乐》《新婚喜悦》《婚礼》《选种新歌》《镯铃舞》《扇舞》《手绢舞》《吉祥的铃声》《欢庆歌舞》等。


处女作《送烟袋》成锡伯族首个专业舞台作品

双人舞《送烟袋》是我在五十年代编的,至今仍是锡伯族的舞蹈代表作,也是我的处女作。

当时,锡伯族很多舞蹈都是表现劳动的,我想,能不能编一个关于爱情的呢?在西北艺术学校整理舞蹈教材时,我从一位锡伯族美术老师那儿了解到,锡伯族女孩会给心上人送自己绣的烟袋作为定情物。我一听这个好啊,于是就创作了这个舞蹈,反映的是年轻人反对包办婚姻的,表现了年轻人自由恋爱的美好。这也成为锡伯族第一个舞台舞蹈作品。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50年代开始,我编导并表演的独舞有柯尔克孜族的《劳动舞》、哈萨克族的《纺织姑娘》、锡伯族的《镯铃舞》等,并编导了中国哈萨克族第一部舞台男女集体舞《姑娘追》,代表中央民族歌舞团参加全国文艺会演,受到了好评。当时在新疆军区文工团的克里木等演员的要求下,我将《姑娘追》教给他们,后来这个节目在新疆多次演出,特别受欢迎。


难忘的演出记忆


1955年9月,在去北疆阿勒泰的途中,前无村后无店,在有水之处安营扎寨,生火做饭。图为春英与同事罗时娥、周用敦当炊事员。(选自《郑潍摄影集》)

来歌舞团工作后,我去过很多地方演出采风,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我随团赴新疆进行慰问演出。因为我会说维吾尔语、锡伯语、俄罗斯语、哈萨克语等少数民族语言,所以当时除了表演舞蹈节目,我还同时担任了用汉语、维吾尔语、俄语三种语言报幕的主持人。这在当时是我团甚至是我国文艺舞台上的首次尝试,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欢迎。

1956年,我随团赴西藏参加了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慰问演出。同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我随团赴银川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并进行慰问演出,每次演出都有我表演独舞。

我尤其难忘的是1964年排演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经历。第六场中有一段手鼓舞是我排的,同时我还负责第六场后台管理工作。当时都是军事化管理,演员必须提前到场,半分钟都不能迟到。在服装管理方面,是什么民族、哪个节目、上场顺序,都分得非常清楚和整齐,没有一件东西是乱放的。

记得有一次,周总理来审查节目。第六场中有个领舞女演员当时还没到。大家都很着急,缺一个演员怎么办?那时我不怎么当演员了,主要从事编导工作。因为我是编过这个舞的,也会跳,我说你们别急,我上。就这样,总理来审查那天是我跳的,大家都表演得非常好。


在深入生活中编舞

我去过帕米尔高原,到塔什库尔干采风,当时是我们团首次有人去这个地方。海拔高、路途远,带我去的当地人问我怕不怕高原反应,我说不怕,我是一个舞蹈演员,身体素质很好,放心吧。一路上他们很照顾我,说我是从中央来的,一定不能出事,要保护好,这让我非常感动。

当时我在北京编了一个塔吉克族舞蹈《帕米尔雄鹰》,我把这个作品编出来后,首先带到新疆,征求当地人的意见。因为是当地民族的,得他们认可才行。他们看后特别高兴,说你这个作品太好了,具有我们民族的风格。

我们也去新疆招过生,卡赛姆同志就是我们从喀什文工团招来的,当时是作为舞蹈演员考来的,他跳舞跳得很好,后来改行打手鼓了。

1958年,我编导过一个小舞剧《懒汉》,是喜剧。为了演好节目,让角色生动形象,几位演员都很用心体验生活。演苍蝇的演员为了看苍蝇怎么吃东西,就坐在地上长时间细心观察。我就观察蚊子,让蚊子停在手臂上让它叮,记住一些特点。我还去海淀医院,向医生咨询怎么打针。把这些细节都了解了,然后再去编动作。

这个节目角色刻画得很幽默,在舞台上很受欢迎,每次演出观众都哈哈大笑,成为当时团里经常上演的节目。这个节目我自己满意,观众也喜欢。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八十年代,我还编过一个《镯铃舞》,是我去锡伯族地区体验生活时创作的。当时这种舞蹈几乎已经失传了。我向一位当地文化馆的人了解:“我们民族那么喜欢铃铛,为什么没有铃铛舞?”他说以前有啊,是男子跳的。然后就演示了一下,铃铛是戴在掌心里的。我觉得这个太有特色了,于是就在那儿编了一个女子独舞《镯铃舞》,表演后大家都说很好。回京后,我把这个节目改编为三人舞在团里上演。我在一些演出活动中也跳过这个独舞。


张宇鑫 摄

我从新疆来北京70多年了,一直非常热爱少数民族文艺事业。我编写发表了锡伯族第一篇舞蹈论文,搜集整理抢救了锡伯族舞蹈20多套,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编写了二十多个条目。

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我很感恩。我是在党和国家以及各级领导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我从年轻时就一直在这里跟各族演员一起演出、一起生活,共同完成了很多演出任务。各民族兄弟姐妹的支持和帮助,丰富提高了我各方面的文艺水平,我非常感谢他们。

我爱中央民族歌舞团,我们团为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民族文艺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希望在新时代,中央民族歌舞团继续前进,一代比一代好,一代比一代进步,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


记录整理、制作/杨春苗

©中央民族歌舞团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25342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1300035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1号 邮编:100081   技术支持:国家民委舆情中心

搜索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