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8/12
甘南大剧院。
舞蹈《邵多丽》的走台现场。
“演员站定,音乐响,出定点,起gobo,2-3个过度cue后,快板起,突变,时间0秒,随音乐鼓声响起进入慢板……”
舞美中心副主任崔刚一边看着舞台,一边指导着年轻的灯光师,“学校里学的是理论,真正在舞台上,还需要很多的实战经验”,崔刚说,“年轻同志要多干才能学到更多东西,积累更多经验,老同志把已有的经验传授给年轻同志,可以帮助他们少走许多弯路。”
从青海黄南到甘肃甘南的一路上,舞美中心的老师们发扬着传帮带作用,细致认真,不仅很好完成了既定的舞台演出任务,也锻炼了团队,同时帮助地方剧院解决了舞台技术上的难题。
剧场不同设备不同,意味着将要面临不同的情况。在甘南大剧院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由于大幕机械操控设置是两边同步进行,且由于现场原因无法降下来进行调整。大幕下场口靠外,上场口靠里,移动大幕就会露出灯光地流架,影响美观;而假台口的操控台已经到达限位无法移位,于是舞美的老师们考虑用物理手动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先是在假台口上端找到开关,关闭掉自动化模块,不走解码器信号,而是直接手动拉开二三十公分后,把地流架往里推,实现了大幕与台口的平衡,“原来还可以这样操作,”当地剧院的舞美技术人员激动地说,“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们但又解决不了,你们来真是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也帮我们打开了思路!”
“我们下基层演出比较多,去到的演出场地规格和类型各不相同,见的多了,眼球充实了,知识和经验储备也就多了,” 崔刚说,“我们的同志在技术上还是过硬的。在备场演出前,我们都会先了解剧场的基本情况,再根据实际开展工作。有些地方的舞美技术比较薄弱,在实操中我们的同志就会给他们一些指导”。“总的来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吧,”崔刚谦虚地补充道。
为实现最佳的舞台效果,每到一地,中央民族歌舞团的舞美老师都要对灯光、视频、音响进行调试。对于灯光来说,由于品牌型号不同,挂的宽度高度不同,所以“不同的地方都要根据上述情况结合舞台尺寸、节目来适时调整甚至转变灯光设计构思,以完善整体的舞台视觉画面,”灯光师胡万里说,“我们基于不给当地添麻烦的原则,每次都根据当地现有的设备条件,尽最大可能力所能及地将节目的视觉画面做到尽善尽美。”在剧场还好,在露天广场演出,就需要天色暗下来才能开展这项工作,被人们戏称为“靠天吃饭”,而无论多晚,都一定要在演员走台合光之前完成。而每一次,只要当地的灯光老师有需求,我们都会边做边讲,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处理一些技术上的问题。”
(图/翟红屹)
每到一个演出场地,经常会听到“hello,hello”“ce,ce”的调音声,音响是一台晚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路途太远,不可能把我们的设备都带来,主要还是利用当地的设备”,简单说,要通过音响让台上表达到位台下接收到位。“充分利用当地设备去调音,过程中会帮助他们进行系统优化,”音响师屈智强说,“在部队演出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调音之后,战士们惊讶地说从没出过这么好的声音。”
“之前有当地老师加了我们的微信,回到北京后也经常会被问及一些技术问题,都尽可能地帮他们解决。”屈老师补充道。
行进在慰问演出的路上,
中央民族歌舞团不仅通过舞台传递了美与祝福,
也在幕后播撒着技术与经验,
在不断的沟通与碰撞、学习和指导中,
提升技术,精益求精。
供稿:信息中心
制作/王靖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