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时间:
简体  |   繁体
品古韵赏新律,承文脉传国风 ——202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演播季中央民族歌舞团专场音乐会《人民的非遗》

日期:2023/11/04

探寻文明根脉,

守护文明根脉,

传承文明根脉。

继舞蹈专场《舞彩家园》和音乐会《聆听花开》之后,11月3日,“202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演播季”中央民族歌舞团第三场线下演出——主题音乐会《人民的非遗》在观众的期待中于天宁一号东方艺空间如约开演。

本场音乐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融合性使用56种乐器,展示了呼麦、口弦、阿里郎、木卡姆艺术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门类中的20个子项目(含5个世界级非遗项目)。在音乐会里感受如满天星斗的非遗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相互借鉴共赏,感受兼收并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璀璨而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

琼水流觞的古琴古曲,豪迈恣意的蒙古长调,婉约清丽的江南丝竹,迂回曲折的独弦心曲……音乐元素交叉融汇,艺术时空穿越对话,地域与艺术美学上的对位感,不仅呈现出广袤大地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守,更展示出人民对文化的自信态度。

茫茫草原马头琴悠扬鸿雁展翅,长白林海阿里郎情深奚琴铮铮,雪域高原扎木聂欢快民歌豁达,天山南北木卡姆绚丽唱腔奔放……

花儿俏皮爽朗,芦笙欢快高亢,呼麦喉音鸣动,羌笛清脆明亮……无论在音乐表现形式上还是乐器运用上,本色演绎的音乐气质,特色独具的音乐风格,盘旋悠远的音调旋律,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游历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感受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生生不息的脉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这场含有20件非遗项目的音乐会中,从发源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口弦,到文化交融实证的伽倻琴、四胡,从黑山白水间音色柔弱秀雅的洞箫到八桂大地曲调轻松委婉动人的天琴……无不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广博的地理,多彩的文化,聪颖的智慧,坚韧的精神。

音乐会在《藏在深山里的音符》和《且比亚特木卡姆》前奏,分别巧妙地加入芦笙和热瓦甫作为链接;大屏的水墨写意实景写真,演员服装与所展示非遗音乐的搭配,更将乐器、韵律、唱腔、解说、内容、颜色、意境打造得浑然一体,升华了艺术情感,彰显了中华非遗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让观众沉浸式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羌笛是我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2006年,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笛演奏的最大特点是循环呼吸的使用,也就是说刚才我们的演奏家是用一口气吹完了整首乐曲……”主持人刘畅韵一边介绍节目,一边娓娓道来曲目的演奏和演唱技法,使观众在欣赏音乐会的同时还学习到了非遗知识。

“非遗之美,在于天人合一;非遗之雄,在于多元一体;非遗之美,在于春风化雨。”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声声不息》在各种乐器的音色交迭中,有序地勾勒出一幅情境生动的画面——中华民族在取长补短的平衡中不断发挥各自灵感,用音乐语汇饱满而立体地描摹出一幅山河壮丽、美美与共的中华画卷;而中国人,就在这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中,构筑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你方唱罢我登场。20个非遗音乐项目在扬琴、阮、钢琴、羊头琴、鼓、笛等56件乐器的八音交迭、器乐和鸣中落下帷幕。

《人民的非遗》演出期间,正值新疆和田文工团在北京交流演出,该团舞蹈演员吐送江·买吐送说:“今天有幸观看了《人民的非遗》音乐会,我感触很深——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非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代表着过去的历史,更是我们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这些作品背后蕴含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艺术技巧,它们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艺术总监、歌手艾合太木江感慨道:“这场音乐会让我感到很震撼,受益匪浅,既是欣赏,又是一次很有意义的采风学习,将为我的工作和生活增添动力。”

北京市西城区职工文化宫高宇辰表示:“我听过民乐音乐会、弦乐音乐会等各种主题的音乐会,但唯独没听过非遗音乐会。音乐会现场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民族乐器,这些神奇的乐器既能演奏出宏大的曲目,又能弹唱出优美的民间小调。有那么一刹那,让我有些出了神,仿佛漂游在祖国广阔的天空中俯瞰整个神州大地,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让我心潮澎湃,激动万分!非遗就在眼前,能够如此近距离的感受它的无限魅力,能够身临其境享受一场非遗的视听盛宴,让我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文化的自信!这是人民的非遗,声声不息!”

供稿:信息中心

文/刘亚丽

图/张宇鑫

©中央民族歌舞团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25342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1300035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1号 邮编:100081   技术支持:国家民委舆情中心

搜索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