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12/23
执行导演 张惟
大型原创民族音诗画《融聚千年》即将与观众见面。这部舞台作品涵盖的时间跨度长、地域面积广。整台节目以一位当代青年的视角,带领观众从一本熠熠发光的书进入到历史长河中,通过每个节目的精彩展现,在这场穿越之旅中,寻根文脉,感受跨越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之美。
这台节目的艺术形式非常丰富,有音乐短剧,有情景器乐演奏和新创的器乐秀,还有唯美的舞蹈。演员们在这场演出中体现了一专多能——舞蹈演员唱起来,声乐演员和器乐演员舞动起来、走动起来,在一种沉浸式的氛围中去呈现节目。
我们要求每个演员在节目中都要有角色感。比如有个情景器乐演奏节目,演员不仅模仿出不同的鸟叫声,还在热带雨林的环境中,演绎热恋的青年男女、活泼的小女孩、质朴的老大哥等形象。8个演员在同一个场景中展现出不同人物角色、年龄层次,众多的形象融合呈现出一个立体的、完整的节目。
我们还在舞蹈节目中设置了一些情景。比如《诗乐光华》这个节目,通过5个不同朝代的少数民族诗人创作的汉语诗歌来体现。舞蹈演员不仅要以舞蹈体现出山河的变幻,还要演绎不同的年龄层次。比如说饰演哈萨克族诗人的演员,要求他是老年的状态,因此舞蹈演员要有老年的体态。维吾尔族诗人角色的年龄层次是中年人,这样的年纪怎样去感叹祖国的美好山川?对演员来说也是考验。另外还有一位蒙古族女诗人角色,她有一颗像花木兰一样为国报效的心,如何演绎也很不容易。这个节目的现场朗诵都是由舞剧团的演员来担当,同时民乐团的演奏员配合相关民族特色乐器,一起来共同呈现,让观众跨越时空体会到古人希望国家统一和平的美好愿景。
在反映新时代的节目中,我们在音乐短剧《一路生花》中也进行了非常大胆的尝试,在一个节目中体现四个不同地区的建设成就的故事。演员们也是演的演,唱的唱,都经历了非常艰难的排练过程。我觉得目前的舞台呈现还是非常精彩的,也是值得期待的。
这台节目的排练挺不容易的。因为我们团演出任务重,今年又是州县庆慰问演出特别多的一年,演员们经常下基层,在外演出时间最长的一次有52天。在《融聚千年》的创排过程中,要经常根据演员们的时间档期进行各种协调,见缝插针地排练,而且是细化到节目段落、细化到每个导演负责的节目。时间短、任务重,但我们都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
现在整台节目已经进行了舞台合成,各工种也基本到位,演员们的状态也很好,大家都拧成一股绳,希望无愧于自己,无愧于舞台,无愧于台下的观众。希望大家能走进剧场,去感受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文学撰稿 张安琪
去年9月,我接到创作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艺演出的任务后,第一时间认真学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试用本。书中近400页的内容时间跨越数千年,其中有关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人物典故、民族团结佳话、文物古籍等成千上万。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创作、艺术转化与修改打磨,我完成了大型原创民族音诗画《融聚千年》的文学撰稿及主题曲《寻迹千年》作词创作。
作为歌舞团的一名90后文艺工作者,深感此次创作的责任重大。无论是面对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还是面对具有70多年历史的歌舞团,我都很渺小也很年轻,所以我知道必须带着敬畏之心和深耕之心去完成这次创作。我反复阅读书中的内容,不断提取可用于舞台演绎的中华文化符号。同时,在团领导的带领下,我们结合《概论》反复走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并且邀请艺委会以及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于整台演出的内容进行完善。
最终能够让文本变为舞台作品离不开主创团队集体创作的共同努力。在上百次的创作会中,团领导不仅帮助主创团队推演整台演出的底层逻辑,还在撰稿方面给了我很多指导,帮我一起查资料、问专家,确保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
每次修改新的方案后,创作团队的导演、舞蹈编导、作曲、舞美、灯光、视频、服装等设计老师都会第一时间共同探讨,判断文学剧本是否具有可舞性和可赏性。我们不断调整策划方案近50版,每一版修改数十稿;进入排练后,戏剧讲述词修改近20稿。为使音诗画整体叙事逻辑更加完整,我们还特别在每个节目简介中融入叙事线索的巧思。而文字的每次调整都涉及各工种调整,主创团队力求在每个节目中都呈现出连贯的叙事画面和统一风格。
这部作品在文学撰稿方面有两处设计是我们希望给观众不同的审美体验,让各族同胞沉浸式地在艺术作品中开启一场融通古今的千年文化之旅。
一方面体现在这部作品的舞台叙事逻辑中。我们打破时间线性叙事逻辑,而是通过设计“当代青年讲述人”的戏剧角色,用“古今对话”方式串联篇章,让传统文化与创新理念共美、大好河山与美好家园共情、历史回响与时代强音共鸣。
另一方面体现在主题曲《寻迹千年》中。这首歌曲最初的创意源于总导演董雪海和执行导演张惟。他们希望观众能够在一首具有电影画面感和叙事感的主题曲中,回味这部音诗画所带来的感动。听到这个创意后,我将自己探寻中华文脉转化艺术创作的真实感受融入歌词中,并选取这台节目中体现“交往交流交融”的中华文化符号作为歌词意象,比如“驼铃”“骨笛”“铜鼓”及古诗词等,用歌词讲述一个当代青年寻迹千年文脉、融聚千年力量的故事。这首歌曲由创作研究部的青年作曲李天一完成作曲工作。他用年轻人喜爱的唯美古风旋律把这些画面演绎,使歌曲像一部流动的音乐电影,带领观众回顾这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我也把这个创作故事在“共读铸牢金教材 树立正确民族观”第十二届国家民委青年读书演讲活动中讲述。作为新时代青年文艺工作者,我希望这首歌曲能够带给观众谱写崭新文化诗篇的精神力量。
我们希望它与观众见面时,不同类型的观众都能在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中,找到一个或是几个心灵共振的点,能够激发各族群众对共同家园、共同身份、共同名字和共同梦想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一年多的“千千万万遍”就好像是在积攒与观众的回眸次数,当积攒到足够多时,作品就更容易直抵观众心灵,而当它直抵心灵时,就是我们用艺术方式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一次成功探索。
供稿:信息中心
图/张宇鑫
编辑、制作/杨春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