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12/24
编导 柯书剑
这次在《融聚千年》的创作工作中,我承担了舞蹈作品《万里驼铃万里波》和《玉色》的创编工作。
《万里驼铃万里波》以丝绸之路为线索,包含了海上丝绸之路,用唐代广为流传的新疆地区古龟兹乐舞等元素,描绘出“万里驼铃万里波”的画卷,呈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交往交流交融中,流动不息的各民族共有的历史文化记忆。
在这个作品里,我选用了一位代表性历史人物——鸠摩罗什。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比如《西游记》中的唐僧西天取经,还有张骞出使西域等,都是中原文化向边疆流动的真实写照。而鸠摩罗什跟玄奘、张骞等行进的线路是完全相反的,他是自西向东而来,向中原文化靠拢,所以这也深深打动了我。这也说明,在那个时代,中原文化就已经具有了强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在这个作品的呈现形式上,我也思考了很久,最后找到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流动”!用“流动”来表达文化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得到繁衍和升华,转换到舞台行为时,我把它想像成一种流动的态势,就像沙漠、河流一样,自东向西、自西向东的流动。因此我把这个流动的概念作为这个舞蹈呈现形式的主要手段,来增强作品的历史厚重感。
在这个节目的排练过程中,我跟演员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是面临一种“再学习”。因为大部分演员是民族民间舞专业出身,包括我自己也是民族民间舞出身,对于龟兹舞蹈这种独立的舞蹈种类并不太了解。我们需要去做大量的研究,去翻阅一些资料,研究一些真实的壁画。
去年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到了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参观,看到了很多让人震撼的壁画,其中有很多不同的人物体态。这次参观学习也为我后面的创作积累了很多动作素材。回来后,我们对这些壁画元素进行了提炼和加工,建立起一个个舞台形象。在这个过程中,编导与演员都要进行一种再学习、再适应,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另一个舞蹈作品《玉色》是一个关于“玉”的题材。玉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玉出昆仑,昆仑山又被称为“万山之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具有非常强烈的母体的象征。舞蹈以“玉璧”为形,以舞蹈画面将玉石温婉的气质与灵性,通过舞者生动的形象塑造和丰富的编排变化进行呈现,展示出玉文化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节目中,所有的女演员模仿玉璧的基本形态,这个圆,寓意着圆满,寓意着同心圆。
编导 沙呷俊楠
非常荣幸和开心能够参与《融聚千年》的编创工作。在这场晚会中,我主要编创的作品是《乐舞华彩》。从接到任务开始,我便一边学习一边创作,在整个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也真正了解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创大唐盛世文化的底蕴,也感受到了很多从未有过的激情和新鲜感。
在大家的印象中,中央民族歌舞团主要以中国少数民族的舞蹈和少数民族的音乐为主;但这次,我们立足中华民族全视角,以千年相约为切入点,聚焦于大唐盛世,将长安市井、宫廷霓裳羽衣、西域胡旋舞、龟兹乐舞等元素融为一体,在有限的时间里,让观众朋友走进大唐盛世,感受中央边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歌舞盛宴。这个节目由舞剧团和民乐团的演员们共同合作完成,打破了以往的创作排演形式,希望通过创作形式和手法的创新,让更多人看见演员的多彩多能和歌舞团的创新。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广泛收集资料,拜访学者,认真研究了唐代人的气质、体态,舞蹈的发力方式等,尽可能将其准确呈现。所有演员都充满了活力,在创作和排练过程中不怕苦、不怕累,在不断排练和思想碰撞的过程中,最终完成了这个作品。
希望《融聚千年》能够给所有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希望让更多的观众知道,真正的艺术是在融合、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我们中华民族璀璨多彩的文化是艺术创作最丰厚的土壤。
编导 仝丹
非常荣幸能参与《融聚千年》的创排工作,对于年轻的文艺工作者来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是我们这一代文艺创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和新时代文艺创新的价值体现!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地采风,以及对相关文献的研究,进行了多次推倒重来的反复推敲,经过相关专家和主创团队的共同努力,打造出这部大型原创民族音诗画《融聚千年》。
其中,由我创作的音乐短剧《一路生花》以“路”为主线,融合青年的歌声、时尚的说唱、律动的街舞综合呈现。节目以男青年承载着爷爷的夙愿为视角,向着“青藏铁路、独龙江公路、大凉山5634慢火车、天山南北隧道”四个民族地区出发,通过在路途中的所见所闻,展示了民族自信、民族文化和民族胜利之花的主题,从而体现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共同建设民族地区的巨大成就、美好生活和良好精神风貌。
另一个新创节目《青春山河》是以10人小合唱形式融入阿卡贝拉元素,以轻快合唱,唱出青年人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万古山河中感受到自然之美和时代新彩的喜悦之情,表达出青年人不负岁月山河、绘制共有家园的美好愿望。
万古山河如此绚丽,我要聆听着时代的脉搏,踏动着青春的脚步“入画”。期待《融聚千年》与观众如期见面。
供稿:信息中心
图/张宇鑫
编辑、制作/杨春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