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时间:
简体  |   繁体
《融聚千年》首演倒计时4天•主创说 | 舞美设计刘罡、灯光设计刘宁、视频设计关旭:共绘一幅寻迹千年的美丽画卷

日期:2024/12/25


舞美设计 刘罡:

在各方关注、全团上下倾力打造的《融聚千年》即将上演之际,回顾从创作之初到即将面向观众的创作历程,感受很多。一是在理论方面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深入学习和再认识,二是在舞美创作意识上也从刚开始单纯的求新求变,到最后的多元包容、简约融合。不得不说,这是一次很独特的创作经历!

作为一名舞台美术创作者,以往的创作经历通常是熟悉背景,了解剧本,再转换成形象语言。但这次面临的却是艺术经验及知识储备似乎无法应对新的思想诉求和厚重的文化内容。

一年多以来,我参加了团里组织的大量的理论学习和参观走访,对以前不太关注的一些知识有一定了解后,那些文物古迹、文化符号的视觉形象跃入眼前。这个阶段形成的舞美方案是以同心圆的概念为指引,以多环圆形轨道作为技术依托,多层的弧形屏幕旋转移动,形成一种合力包容的视觉感受。多组的屏幕结合影像最大限度地展现跨越时空、穿越历史、横跨地域的古今对话。

但随着剧本方案的逐步打磨和内容的精准提炼,节目编排也逐渐明晰,我感到之前的舞美方案概念过于注重形式化,刻意求新求变,技术上复杂累赘,这样的舞美设计结构让节目编排和演员调度受到过多的牵制和制约,整体上对庞大且衔接紧密的节目内容的流畅度也会有一定干扰。另外,过于复杂的舞台机械,从各方面成本来说也不符合本剧的后期规划:不利于这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重要演出进行复演和传播。

之后就是艰难的对舞台方案的“去繁化简”。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去理解本剧需要的舞台空间本质,做到把内容讲述的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放在特定的舞台空间后,让演出节目、剧中人物自然地在舞台上融合呈现,舞台结构调度自然地向观众传达时间的流逝、空间的转换。

后期的方案以共绘一幅画卷的概念出发,以大的弧形屏幕为底,以多组移动的条屏作为中前景,通过结合节目编排变化形成不同位置,切割出不同的舞台空间。视觉上给观众传递出:当代与历史,历史上不同阶段的人物之间、不同地域之间的对话。流动的舞台空间又能随时变为开阔的舞台空间,恢复包容大气的舞台气象。

虽然我之前也创作过很多台丰富多彩、漂亮多变的舞台形式,但在以新时代新思想的指引下,这仍然是一次特殊而难得的舞美创作经历。



灯光设计 刘宁:

《融聚千年》这台大型原创民族音诗画,内容涵盖中华文明数千年历史。对于这场宏大历史背景的演出来说,灯光的表现手法和处理方式还是很有难度的。这么大的时间跨度,怎么用视觉呈现向观众交代,有些节目呈现的是千年前的文化表达,我们怎么用现代的灯光语汇来诠释?来表现年代感?这是我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灯光是比较抽象的,需要不断去探索和研究。

在相对有限的条件下,我使用了多种类型的灯具,如小功率和大功率的切割灯、LED染色、矩阵灯具、光束灯具等。我希望灯光的视觉呈现也是有时间跨度的,各个时期的视觉呈现和情感处理上也是有相对的年代感的,运用不同的色调、照度、色温、光位、光质等,将他们加以区分,让观众能感受到跨越千年的视觉传达。

比如第一篇章开场的器乐演奏《千载回响》,是一个将多种具有千年历史的乐器融合在一起的节目。对于灯光的表现,我希望是具有历史沉淀的、多元文化融合的视觉呈现,让观众沉浸在千年前旋律之中的状态,用尽可能干净简洁的灯光语汇来表现,引导观众去聆听和感受。

还有第二篇章中的器乐合奏《山水和鸣》,节目融入多种西南地区的特色民族乐器,并以器乐演奏形象描绘出自然景象。对于这个节目,我希望用灯光来体现出当代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气质,在色彩和旋律的表现上会更加鲜明有趣、欢快活泼,用视觉引导观众沉浸式观演。

第三篇章还有一个节目叫《绽放》,以民族特色器乐演奏时尚民族风旋律,灯光会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多种技术手段,表现民族与时尚、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体现民族音乐的世界表达,以及在新时代的民族文化形象。

总的说来,这是一场特别值得期待的演出,囊括了众多的经典民族艺术,希望观众走进剧场,近距离感受这台演出的魅力。



视频设计 关旭:

很荣幸能参与大型原创民族音诗画《融聚千年》的创作工作。当我第一次走进《融聚千年》,就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探索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中蕴含的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它曾是埋没在厚土之下文物上的斑驳痕迹,曾是记录在册的历史典故,也曾是口口相传的千古佳话,每一个历史印记都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见证者。

在这样的一台演出中,多媒体数字内容在呈现丰富的视觉性叙事画面,尤其是在结合主创团队的前期案头创作时,如何将文字创意进行艺术性转化,这对于视觉呈现的准确性和艺术性都是需要重点考量的。例如在展现不同时代风貌、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故事题材时,在色彩、艺术语言、艺术形象等方面都必须准确,在继承传统美学精神的基础上,还要融入新时代艺术审美的色彩,符合当代观众丰富和多元的审美需求。演员通过舞美与多媒体技术相配合,人屏互动,辅助演员进行表演,构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场景,让观众能够沉浸其中,感觉走进了一场“寻迹千年”的文化之旅。

在节目《诗乐光华》的视觉表达方面,多媒体数字内容就融入了中国画的艺术语言,笔墨晕染、兼工带写、大泼墨小写意等等,将诗词与画面相结合,既有传统中国画色彩,同时也结合当代审美融入清新淡雅的艺术色彩,感受古代文人墨客“多元一体”的精美诗词。

《鼓舞中华》这个节目在晚会的尾声位置,视觉表现上结合节目本身要将晚会推向一个高潮。在艺术语言上我们高度概括提炼艺术符号,将民族图案与鼓面相结合,加上丰富多彩的色彩变化,展现各族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面貌,团结一心共同敲响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幸福之鼓。


供稿:信息中心

图/张宇鑫

编辑、制作/杨春苗

©中央民族歌舞团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25342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1300035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9号 邮编:100081   技术支持:国家民委舆情中心

搜索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