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2/11
阮,是中国传统抱弹有品类乐器始祖和源头之一,在中华礼乐文明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作为文人雅士喜爱的乐器,阮不仅见证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也是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体现,彰显了中国传统乐器所蕴含的持久价值与魅力。
“马上之乐”解乡愁
阮,历史上又称“琵琶”“秦琵琶”“汉琵琶”“阮咸”。关于阮的起源,说法众多。目前,我国关于阮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魏晋时期傅玄《琵琶赋·序》:“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故使工人知音者载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今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之象也;盘圆柄直,阴阳之序也;柱十有二,配律吕也;四弦,法四时也。”
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派使者出使乌孙国,昆弥(乌孙王)猎骄靡愿与汉朝联姻。汉武帝封宗室之女刘细君为公主,令其和亲,被猎骄靡立为右夫人。在和亲途中,为解公主思乡之情,乐工创制了一种以弹、挑为主要演奏法的乐器,笼统地称为“琵琶”,这就是今天的阮。
▲敦煌莫高窟第 285 窟壁画中的持阮飞天。
中原音乐对边疆产生了重要影响。相传,细君公主在乌孙经常抚琴长歌。她创作了脍炙人口的《黄鹄歌》,表达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的情感。《汉书·西域传》记载,汉宣帝时,解忧公主长女弟史与丈夫龟兹王绛宾一起去长安“学鼓琴”,受赐“歌吹数十人”,返回龟兹后,“撞钟鼓,如汉家仪”,这是西域主动学习和 传播中原音乐的明确历史记载。龟兹石窟早期壁画中出现排箫、阮等中原乐器,当与此段历史有关。
▲北朝载阮骆驼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阮发展的高峰期之一。1939年,在浙江绍兴出土了西晋时期青釉堆塑楼阁人物谷仓罐。罐的上半部分堆塑着手持不同乐器的侍仆,其中就有持阮者。在甘肃麦积山石窟浮雕、敦煌壁画,江苏南京西善桥南朝墓砖刻画、丹阳南齐墓砖刻画中,也能见到阮的形象。
珠落玉盘动长安
隋朝统一南北后,隋文帝称南方的“清商乐”为“华夏正声”,将其列为七部乐之二,后来作为九部乐之首。阮被广泛运用在“清商乐”中,但至唐初,这类乐器已销声匿迹。
据唐代《通典》记载,武则天时期,出土了一件铜质器物,样子像“胡琵琶”(从西域传入的曲项琵琶),但外形正圆。擅长音律的太常少卿元行冲看后认为,这是“竹林七贤”之一阮咸制作的乐器,便让匠人用木头仿制了一把,演奏起来声音清亮典雅。于是,众乐家便以“阮咸”之名命名此乐器。
至此,阮得以复原,并成为唐代“清商乐”和“西凉乐”的主要乐器之一,迎来又一个发展高峰。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争相学习演奏。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关于阮曲创作、阮演奏法的书籍,如《阮咸谱》《琴阮二弄谱》《擘阮指法》等。阮还成为文人墨客、丹青妙手的创作题材,出现在诗词歌赋、绘画、壁画中。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和令狐仆射小饮听阮咸》一诗中写道:
掩抑复凄清,非琴不是筝。
还弹乐府曲,别占阮家名。
古调何人识,初闻满座惊。
落盘珠历历,摇珮玉琤琤。
似劝杯中物,如含林下情。
时移音律改,岂是昔时声。
▲唐代螺钿紫檀阮咸 日本奈良正仓院藏
盛唐时期,阮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一把唐代螺钿紫檀阮咸,至今保存在日本奈良正仓院中。
丝弦声声连古今
宋人对阮的材料、乐器配置与使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整合。宋太宗赵炅将阮改为五弦,称为五弦阮。
到了元代,阮曲被赋予当时的音乐风格与人文精神,阮成为人们喜爱的乐器。
明代,王圻编撰的《三才图会》记载:“或谓咸(阮咸)丰肥此器,以移琴声,四弦十三柱。”此时的阮恢复了四根弦制式,并沿用至今。明代诗人刘渊甫《听阮短歌》生动描绘了阮曲的动听悠扬,诗中有云:“四弦仿佛琵琶同,凤凰一鸣惊梧桐。”
▲(清)刘彦冲绘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阮的音箱变小,仅有四弦八柱,且内外每两弦靠拢演奏同度双音,实际上只起到两根弦的作用,音域不足两个八度。而在民间流传的阮,逐渐变形为类似阮型的乐器,比如各种形制的月琴、双清、秦琴等,多用于地方戏曲及说唱音乐中,担任伴奏角色。
上世纪 20 年代,上海“大同乐会”按照宋代阮的形制,仿制出中阮、大阮各一把,并在乐队中使用。其中,九人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是现存最早的阮的音像资料。上世纪 40年代,无锡华光国乐团按照唐代阮的形制,仿制出大阮、中阮各一把。上世纪 50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管弦乐团参照魏晋时期阮的形制,吸收西方器乐声学元素,改良创制了现代阮,共有四弦,二十四品,以十二平均律排列,音域达到三个半八度。
近年来,笔者基于对我国历史上各时期阮的整理研究,根据现存史料及文物,开展阮类乐器复原工作,并多次受邀演出、讲座。今年 8月,在国家民委与国家广电总局共同策划指导的湖南卫视《乐在其中》民族音乐交流特别节目中,笔者通过对阮、月琴、菲特克纳、羊头琴等 8件中国抱弹乐器的讲解及演奏,带领观众了解阮的发展脉络,展现中华文化的绚烂多彩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
总之,阮发端于秦汉,兴盛于魏晋,在唐宋发展至高峰,在元以后逐渐以另一种形式在民间流传。阮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乐器,已成为我国民族管弦乐队中编制数量最多的弹拨乐器。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优秀代表之一,阮是连接古今的中华文化符号,也是沟通中外的重要文化纽带。
(本文刊发于《中国民族报》2024年12月17日,作者系中央民族歌舞团民乐团团长、阮演奏家。本文配图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