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时间:
简体  |   繁体
《融聚千年》观后评|黄鸣:歌舞艺术与古今文脉成功结合

日期:2025/02/10


大型原创民族音诗画《融聚千年》于2024年12月29-30日在民族剧院上演。这是一次成功地将歌舞艺术与古今文脉结合起来的演出,具有很高的创新性和观赏性。

从整体上来看,演出具有结构上的逻辑性。第一部分“古今共鸣”以《千载回响》起兴,由中华民族早期的“玉文化”入手,以《玉色》来代表早期古代文明的特质。又以“月”这个传统文化中具有典型性的意象上承玉色,再由之引到大唐长安的盛世华彩。第二部分“万疆共美”以情景合唱《青春山河》开篇,以《万里驼铃万里波》中的丝绸之路承之,在风沙中前行的粗犷之后,继之以柔和婉转的《川流云响》,再继之以将古代诗歌连缀而成的《诗乐光华》,唱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男耕女织的和平生活的憧憬。第三部分“家园共筑”以反映民族地区铁路事业建设的《一路生花》引起,以新民乐秀《绽放》和独唱《你我共家园》继之,再以打击乐与舞蹈《鼓舞中华》作结,这一部分主打的是今天的现实,基本上属于对第一和第二部分的回应。这样,三个部分构成了逻辑性完备的结构完整体。结构具有逻辑性,这对于一台成功的演出,是不可或缺的基础。

此外,演出注意采用艺术上的对比性与互补性手法,使得整体演出节奏的快慢与轻重都相当适宜。例如群舞《万里驼铃万里波》,讲丝绸之路的艰辛与成就之伟大,下一个节目就转入以南方为背景的民族器乐合奏《川流云响》,从塞北转到西南,既可见到我们国家的地大物博,也可以将浑厚与清丽的风格转相为用,在观众的审美心理上,是一收与一放的心理过程,节奏上把握得十分恰当。又比如说,开场的序幕,情景表演与合唱,随着当代青年的念白,合唱队的“千年”之咏,壮阔雄伟,立刻使表演染上了史诗性的色彩。而尾声中的《寻迹千年》,是对序幕的回应,四位歌者浑厚的歌声中,演员们逐次上场,展示本场演出中的古今时间之变、地域之广、民族团结之深,又是对序幕中的史诗性的总结性阐释与深化。

再者,本场演出具有高度的创新性。这与演出的顶层设计的高妙与节目主创人员的辛勤创新有密切关系。将音诗画三者融合成新的演出形式,这本身就是具有高度创新意识的创举。比如,《诗乐光华》是此前舞台上从未出现过的表现形式,它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古代诗歌与舞台表演形式结合,亦诗亦歌亦舞,无形之中,倒是回归到了先秦《诗经》时代诗歌的原始风貌——诗乐舞结合。由分吟到合唱,又与《楚辞》中的《九歌》形式相近。这是一种以复古为革新的创举,为今后该种表演形式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基础。又比如说,融合乐舞《盛世华彩》再现了盛唐时的长安上元节之夜。其中的服饰与人物分角,都恍然如从唐代的人物画卷摹本中走出来一般。其后的舞蹈部分,更是可以看出还原大唐九部乐的努力,这也是很好的创新。《一路生花》中,关于天山隧道贯通的表现,更是创造了我国文艺史上的一个记录:当天隧道贯通(2024年12月30日),当天就得到了高级别的文艺表现。这创造了我国文艺作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最快记录。


下面按节目来评论:


序幕 情景表演与合唱

这个环节很好。当代青年的台词非常精粹,表演也上佳。口白与合唱乐队的“千年”之和,如黄钟大吕,塑造了浓郁的史诗性氛围。


音之共鸣——器乐重奏《千载回响》

贾湖骨笛与各民族笛乐及艾捷克的共鸣,中原与边疆音声的共振,穿越时间和空间,从辽远的古黄河流域走来,辐射到中华大地的东西南北。苍凉粗犷的黄河文明曙光,穿过千年的时空,来到今天,与各民族的音声美美与共。节目立意与表演俱佳。


玉之共色——女子群舞《玉色》

这个舞蹈撷取了早期文明中玉文化的因素创编而成。玉石文化是中华早期文明的重要特征,从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从北到南,都能见到玉猪龙与玉琮等礼器的踪影,此后从战国时代的和氏璧到历代传国玉玺,它都作为中华文明中权力的象征物。节目用青色和黄色来反映玉的颜色,青如水色,黄以土尊。以玉璧为饰,分两组色系,由女舞者来演绎中华文化中温润如玉的特质,柔和曼妙,舞姿婀娜,是很美丽的表演。


月之共情——独唱《今时明月》

对月的吟咏,是自古以来的诗乐风尚。从《诗经·陈风·月出》中的佼人僚兮,到李白的月下独酌,对影成三人,到苏东坡的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它早已成为我们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吴彤老师创作的这首歌曲,词曲俱佳,演唱得也极为动人。大抵每一位歌唱家,都有自身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并力图通过作品来传达。吴老师在这首歌曲中打通古今之月,反复吟唱,真有回环曲折之妙,也反映了吴老师对月的思想和美学意蕴的把握。


华之共彩——融合乐舞《盛世华彩》

这个节目从月的话题导出,自然承接了上个节目,将观众的目光带到了盛唐时代的上元节。节目的美工老师和服装老师几乎在舞台上重现了盛世的大唐长安在上元节的美景。节目前段的长安仕女,各色人等,像是从古代人物画中走出来的人物。后段的西域乐舞的表演,展示了节目组对隋唐音乐舞蹈的理解和重建,完全称得上“华彩”二字。演员们的舞姿爽朗大方,笑容生动自然,也是上佳的表演。


山之共咏——情景合唱《青春山河》

从这个节目起进入“万疆共美”板块。《青春山河》主打青春二字,充满激情。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合唱以活泼、活力、活跃的气氛,来歌唱祖国大好河山之美。在艺术表现上中规中矩。


路之共通——群舞《万里驼铃万里波》

这个节目是丝绸之路的具象化。丝绸之路是一条艰辛之路,一路上几乎越过陆地上可能出现的所有地形,所以节目用沙漠之舟骆驼作为载体,承载着丝路历史时空中的空间、时间、著名人物、典型事例,反映他们的艰苦努力。舞者的表演大开大阖,具有强烈的内在张力,反映了先贤们在这条道路上前仆后继,筚路蓝缕的精神气质,舞姿是粗犷的,张扬的,壮美的,这正与丝绸之路的精神气质相吻合。这个节目给观众一种仿佛置身其中的现场的感觉,具有苍凉的、壮阔的历史感。


水之共吟——情景器乐合奏《川流云响》

这个节目与上一个节目共同构成节奏上的错落有致。仿佛在一幕历史大剧之后,转到一个清新动人的小品中来,张驰有度。从西域转到西南,从大漠转向雨林,从宏大转到精致,用南方的温润和清华,洗涤观众的耳目。乐声百啭,灵动可喜。


诗之共言——音舞诗话《诗乐光华》

这个节目的创新性很强。前面整体评价的第三点中已经说明,这里不再多说。从演出效果来看,所选诸诗,均能突出地反映出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传衍。诗是古典文化和文学中很精粹的表现形式,这些优秀的诗歌,反映出来的是高度凝练后的共同体意识,节目末尾对《居庸关》诗的齐声合唱,更是反映出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家之共建——音乐短剧《一路生花》

对于上面这个来自于古代的追求各族人民美好生活的千年诉求,从《一路生花》开始的这个单元,进入到了“家国共筑”环节,以现代的回应回答了这个诉求。《一路生花》以民族路、团结路、进步路为载体,反映了党和国家在改变民族地区落后面貌的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随着一条条致富路、交往路、交融路的建成和展开,民族地区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各族人民手拉手,肩并肩,共同在这些道路上奔驰着,民族团结的花朵,也因之更显美丽灿烂。短剧具有充分的现代艺术要素,形式活泼,主题健进,表演生动。


花之共绽——新民乐秀《绽放》

这个节目主打现代感,在整部演出中的逻辑位置是反映当代民族音乐的创新。而创新的形式是什么呢,节目给出的形式是当代音乐中的一种,具有摇滚和电声的大量元素。结合很炫丽的声光电场景的加持,的确有一种火爆全场的感觉。


情之共融——独唱《你我共家园》

这个节目是歌唱家腾格尔的独立创作,词曲的写作都紧密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主题。对比之下,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老歌《我的祖国》,郭兰英演唱的。祖国和家园的内在实质,可能用体现具体可感的画面和情感的词句来表达,会显得更自然流畅一些,也更能引发听众的共情。


梦之共筑——打击乐与舞蹈《鼓舞中华》

这个节目从民族地区的铜鼓和中华大鼓入手,鼓在古代是军乐,攻则击鼓,退则鸣金。中华民族到了当今这个百年不遇的历史关头,除了健进有为,别无他路。节目用刚劲有力的鼓点和节拍击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新的时代共同发展的主旋律。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这一节目主要表现的内容。这一环节的舞蹈和乐曲都很有感染力。


尾声 歌曲《寻迹千年》

这个环节是对序幕的完美呼应。如果说序幕中对千年历史和文脉开始探索之旅的话,尾声则是经过艰苦而多彩多姿的探索之后,得出的答案。四位歌唱家分唱和合唱,演员们分批上场,表现这一路来的寻迹千年之旅,相当于让前面节目的影像,再在观众眼中轮番流过。是总结和回望,更是展望:回望我们中华民族辉煌的过去和现在,展望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


供稿:信息中心

图/王靖祺

制作/杨春苗

©中央民族歌舞团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25342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1300035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9号 邮编:100081   技术支持:国家民委舆情中心

搜索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