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时间:
简体  |   繁体
《融聚千年》观后评|张颐武:《融聚千年》的意蕴

日期:2025/02/10


大型原创民族音诗画《融聚千年》的演出,以创新的形态、独特的表达展现了中华民族“融聚千年”延绵发展的历史,也展现了当下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新貌。这一作品既展现了中国民族的丰富多样的歌舞文化,通过一场演出让公众感受了中国歌舞之美;又凸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让人们感受到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一场足以代表当下的民族歌舞的最高水准,又有独到的创新和创造的演出。

《融聚千年》的演出,从当下入手开篇,从一个当代青年对民族历史的追寻探究展开,延绵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的诸多动人的片断通过歌舞表演得到了展现。由此不断地通过这个当代青年道出演出所追求的精神,通过他,观众也有了进入演出的路径,和他一起沉浸在演出的世界之中。歌舞是文化的表征,是内在精神气质的外化的表现,也是文明的形态的呈现。通过身体和声音的展现,以独特的形式展示中国的千古文化的精魂,是这场演出的追求。演出以“共”字统摄整场演出。一个“共”字道出了演出的主题,它所寻求的是在丰富的民族歌舞艺术中的“共”通之美,“共”融之美,“共”济之美;是丰富中的和谐和统一,是多样中的大一统大融合大团结中展现的共同的中国情怀。灿烂丰富的民族歌舞的展现里始终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也在传承着传统的艺术的同时,不断在与当下的审美要求对话中展现出新的创造的努力。

演出的三个部分都贯穿了“共”的主旨,把精彩的歌舞节目融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演出的第一部分《古今共鸣》所突出的“共鸣”,就是发掘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如“月”和“玉”,把它们所展现的中华美学的精神特质加以呈现。通过这样的具有象征性和代表性的文化符号的丰富呈现,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共同的记忆和共同的情感。同时,从多样的不同的民族乐器的和谐地共同演奏体现的独到的共鸣,或是大唐盛世长安的恢弘展现,都是让历史和当下有了深刻的联系。让几千年来的共同的精神情感通过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得以贯穿。这些属于中国的文化符号正是凸显了“中国”的内在的精神,它生生不息地贯穿于历史和当下之,让人们体会和感受。

第二部分《万疆共美》所突出的“共美”,则更多地展现了各个民族的风情,表现了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共同贡献和共同创造。这里有各族青年的真情演唱,有丝路连接世界的开放情怀,有中国诗词中的名篇警句的歌吟,中华民族的共同的精神归属,中国气质的各种形态的丰富展现,让我们看到了各民族在中国民族共同体中和谐相处,共同创造的意义。“共美”正是一种丰富和博大,而在这丰富和博大之中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部分《家园共筑》则凸显了当下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新的奋斗,音乐剧《一路生花》展现了道路的通畅把人们更多地连接在一起,在共同发展的新征程上走向美好的未来。而无论是新民乐演奏的《绽放》还是歌曲《你我共家园》,或是让人们精神一振的打击乐与舞蹈演出《鼓舞中华》,都凸显了当下人们在建设美好家园的路上所具有的那种精气神,那种来自于民族传统深处又在当代不断创新创造的精神。

整场演出通过宏大的构思,独到的创造,精彩的演绎传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诗歌的吟诵和歌舞的表演完整地构筑了一个独到的舞台世界,这就把“共”通的情感用丰富的各种艺术形态加以呈现,让共通的情感的主线统摄各个节目,让我们看到了丰富的形式中的同一的内涵。把“共”融的情怀以独特的精神视角加以展开,让各个民族的艺术瑰宝在同台的演出中创造新的和谐。把“共”济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互补互连之美展开在对共同精神家园的追寻之中。整场演出的内在的高度的整体性和呈现的多样的丰富性统一,既传达了深刻的主题,又和观众不“隔”,让人们在民族歌舞的美中沉浸。这场演出的价值正在于此。它是引领观众进入美好的演出之中,在和他们的对话中让他们体验、体会、体察在歌舞艺术中的中国情怀和中国精神。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供稿:信息中心

图/王靖祺

制作/杨春苗

©中央民族歌舞团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25342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1300035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9号 邮编:100081   技术支持:国家民委舆情中心

搜索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